加沙达成第一阶段停火协议,旨在结束两年残酷冲突的协议带来了短暂的喘息,但未能彻底结束战争。该协议于10月10日正式达成,标志着以色列和哈马斯在国际斡旋下迈出了重大一步,但加沙的现实却远非平静。最新报道称,尽管迫于国际压力,停火协议“仍然有效执行”,但双方并没有停止互相指责对方违反协议。有媒体称,哈马斯加大了对加沙不同意的所谓“帮派分子”的打击力度,而以色列则继续进行跨境打击。尤其是10月19日,拉法地区爆发重大武装冲突,被镇压的以色列发动空袭,造成13人死亡。哈马斯否认有任何不当行为。这种不稳定的局势不仅考验着停火协议的稳定性,也考验着停火协议的稳定性。由此暴露出巴以冲突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这一轮冲突自2023年10月起已持续两年,造成超过20万巴勒斯坦人伤亡,基础设施几近崩溃。停火协议的分阶段设计意在“渐进”:第一阶段致力于交换被拘留者、继续人道主义物资运输和初步撤军;第二阶段涉及加沙战后治理、长期停战和重建等问题。然而,在实施过程中,第一阶段就出现了疲倦的迹象。以色列拒绝重新开放拉法过境点,这是加沙与阿拉伯国家的唯一通道,理由是哈马斯延迟归还剩余被拘留者的遗体。具有高度约束力的互助交流旨在向哈马斯施压并加强对港口的控制。虽然这一战略会在短期内增加以色列的对话,这将加剧加沙的人道主义危机。计划中的每天 600 辆卡车的发货量实际上只实现了一半。据称,哈马斯加大了内部清洗力度,对涉嫌与以色列勾结的派别发起打击,增强自身能力和影响力。然而,这也引发了人们对内部武装冲突甚至部落间巷战的担忧。这些曲折的背后有很多因素。以色列坚持哈马斯完全非军事化,并放弃在加沙政治和安全控制中发挥任何作用;哈马斯坚称,在被占领土上进行武装抵抗是该组织的合法权利和基础,不能放弃。尽管哈马斯表示愿意交出一些轻武器以换取重建机会和持久停火,但它拒绝全面解除武装,并愿意将武器交给巴勒斯坦机构。库雷尤其是,加沙缺乏一个得到广泛认可的中立机构。这不仅是因为以色列阻挠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的干预,也凸显出国际社会在战后治理问题上缺乏路线图。结果,第二轮谈判陷入僵局,零星冲突一再破坏停战协议,暴露出“纸上承认”与实际和平进程之间的巨大差距。
在此背景下,加沙战后治理与重建模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加沙的治理困境根源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桎梏:以色列的封锁政策使加沙经济瘫痪,两年的轰炸使加沙变成废墟;哈马斯政权提供了一些社会服务,但明确的武装抵抗,特别是“阿克萨德的洪水行动”,一直是当前重大冲突的直接原因。战后一政府需要解决谁来领导的问题——以色列不允许哈马斯参与,哈马斯不想完全退出,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已经渐行渐远。这种真空不仅会拖延重建,还会滋生更强烈的力量。埃及主导的加沙会议将于11月举行,以组织早期恢复、重建和发展。尽管会议前景令人兴奋,但它面临着诸多挑战:资金缺口巨大,重建预计需要数百亿美元,国际承诺往往只是流于形式;碎片清理任务艰巨,清除超过5400万吨碎片可能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以色列对两用物资的严格控制可能会进一步拖延重建进程;安全局势不稳定,内部派系冲突和潜在的武器冲突随时可能再次爆发。如何永远需要重建才能打破暴力循环。不仅能修复肉体创伤,还能注入经济活力、改善民生,帮助加沙摆脱冲突泥潭走上正轨。通过重建基础设施、创造就业机会以及投资于教育和医疗保健,加沙居民可以重获尊严并减少极端主义滋生的土壤。国际社会应在加沙重建会议上凝聚共识,共同推动多边重建融资,确保资金分配透明;推动以色列放松物资管制,确保人道主义运输顺利进行;在确定“巴人治巴勒斯坦”原则的基础上,引入国际观察员监督治理过渡,避免权力真空。这样,重建才能走上积极的轨道,巴以冲突的暴力循环才能得以结束。被打破。展望未来,加沙和平计划必须建立在两国方案框架之上,否则任何停战计划都只能是治标不治本,最终会失败。今年以来,人们对巴勒斯坦国的“认可度有所提高”。不过,这一国际共识虽然在政治上主张“两国方案”,但仍需要超越纸面内容,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军国主义和丛林法则无法带来稳定。回归政治和外交,在多边机制保障下有效落实国际共识,是实现地区持久和平的必由之路。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