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第二届世界汉学大会13日至15日在上海举行。约500名国内外知名学者参加本次会议,围绕“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主题进行深入对话和思想碰撞。如何构建国学世界的知识体系,更好地用中国智慧、中国思想贡献世界,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本版精选分论坛一“从世界看中国:文明的延续与变迁”和分论坛二“中国现代化的理论分析与实证启示”的部分精彩内容,供读者欣赏。现代化是中国研究的重要课题。高翔(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一个民族和民族现代化的动力只能在其自身的历史深处找到故事和文化。现代化是中国研究的重要课题。要了解中国,就必须了解中国的现代化方式。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它深深植根于中国伟大的传统文化,秉持自由的原则。具有深远的全球意义。中国风格的现代化探索出了一条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新道路,创造了许多西方现代化没有实现的美好形象。它既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符合中国的实际,具有独特的特点。这条道路将为发展中国家拓宽创新之路,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为世界和平稳定带来更大确定性。事实证明,中国现代化方式能够成功、能够赢得未来。当今世界是最复杂的世界这是人类历史上变化最快的世界。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更加理性、冷静的思考和真诚、建设性的沟通。特别是面对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巨大变化,各国学术界必须携起手来,发出清晰有力的学术声音,为世界现代化探索出一条充满希望的光明道路。期待世界各国专家学者关注中国现代化研究,共同推动跨单位、跨领域、跨学科合作,为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陈志敏(复旦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习近平主席强调“国学是他的学问”历史中国,当代中国。”“只有追溯历史的源头,才能认识现实的世界。只有追随文化的根基,才能认识今天的中国。只有研究彼此的文明,才能实现共同发展。”这为世界各地开展中国学研究提供了基础依据和行动指南。在我看来,“连续”和“变化”两个词是理解中华文明和当代中国的两个主要钥匙。“连续”是中华文明永不停息的密码,它塑造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赋予了今天的中国深厚的历史遗产。因此,研究中国不需“追溯”。 “历史的源头”和“文化的根基”,就像只观察一棵大树,却忽略了埋藏在地下深处的根系,无法理解它为何能枝繁叶茂、充满生机。“创新”是繁荣的原动力。当代中国的增长引擎。今天的中国,正在全面推进强国振兴伟大事业,推进新式中国现代化。这大功本身就是一个前无古人、前无古人的童话。从“民为本”的古老智慧到“发展为本”的哲学思想,从“多元一体”的哲学理念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看到了从“续”到“变”的清晰实践逻辑。恩科洛·富埃(喀麦隆雅温得第一大学教授):中国的现代化模式成功地开辟了一条既具有中国意义又具有世界意义的现代化道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条道路不仅带来启示,也提供现实借鉴。无论全球形势如何变化,中国始终能够依靠长远战略方向,继续实现发展目标。他制定了发展目标。与受短期选举周期束缚的选举民主国家不同,中国始终致力于规划未来的长期发展。这种目标导向的管理模式超越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二元对立,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愿景。为什么中国式的现代化对世界如此重要 伊沃娜·拉吉瓦茨(塞尔维亚国际政治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与西方新自由主义模式不同,现代式现代化在优秀特征的指导下。中国的现代化方式将经济增长、技术创新、全球参与与强有力的国家领导力、社会活力和文化遗产结合起来,代表了一种独特的发展范式。为什么中国现代化方式的理念和实践对世界如此重要?乙因为它为其他国家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提供了又一个借鉴。这并不意味着其他国家可以复制中国的经验,但却再次证明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不是只有一种。各国必须拥抱自己的历史、制度、文化,并在此基础上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自主发展道路。这是中国现代化带来的最大启示之一。由此,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现代化不仅具有单一维度,而且具有复杂的多重含义。是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的融合发展。每个国家都可以有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和模式,但同时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孤立地推动现代化发展。他们都与世界紧密相连。与中国的现代化一样,也是相互学习的。宁来自世界,受益于世界的多元强化。马浩恩(阿根廷国际关系委员会亚洲委员会主席):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已成为国际发展领域热议的主要概念之一。中国成功地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经济快速发展和政策一贯性相结合的现代化道路。长期以来,中国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让8亿人摆脱贫困,逐步成为世界强国和强国。总之,中国的现代化方式实现了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兼顾了长远的目标导向。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相比,拉美现代化长期徘徊在外部依赖与自主独立之间耳鼻喉科的发展尝试。与中国在强大的国家体系下制定长期战略的能力相比,拉美国家往往陷入政治体系碎片化、政策周期空洞、外部环境脆弱等困境。就此而言,中国人的现代化风格为重新思考拉美自身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启示。中国的经验或许可以反映拉美当前关于产业政策、区域一体化和技术升级的讨论。恩卡维尼(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公共政策与非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在国内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同时,也在国际层面不断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2025年9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庄严提出全球治理倡议。这“一带一路”是中国为世界贡献的又一重要公共产品。它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提供了中国新方案,其中包括坚持主权平等、坚持国际法治、践行多边主义等关键理念。此外,中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强调合作共赢,得到世界各国积极响应。南非是第一个与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的非洲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帮助南非等非洲国家开拓亚洲市场,加强非亚贸易联系。 “一带一路”所体现的平等、合作、共赢的东方理念得到了南方国家的认可。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联系的,这决定了这表明所有国家都有广泛的共同利益。从“一带一路”、“全球治理倡议”等中国规划中,我们可以了解世界如何面对中国,了解中国如何不懈推动和平与发展。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在国际社会树立大国形象。这一过程还包括建立全球治理体系,摆脱全球北方或西方国家的垄断,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今天,面对复杂的国际事务,你我不能再扮演冷漠的旁观者的角色,而必须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南方国家必须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携手推进多边合作,谋求共同发展。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可以为全球事务和贸易做出自己的贡献,并增强南半球和世界人民的福祉。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沃土 赛义德·哈桑·贾维德(巴基斯坦国立科技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也是一部国家崛起的史诗,见证了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伟大转变。中国现代化方式的成就离不开中华几千年文明的滋养,这是“中国特色”的深厚基础。对中国现代化进行理论分析,必须考察中国从古代到近代发展的整个过程。原因在于,中国不是一个普通的国家,而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文明国家。一些当代西方学者在这个话题上面临的主要困境是,他们常常只强调一方面,但失去了对中国思想过程或中国哲学范式连续性的理解。真正了解21世纪中国如何发展成为现代文明国家和世界强国非常重要。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看,中国现代化风格是建立在对历史走向的准确把握之上的。这一非凡进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几代领导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等一系列全球倡议,给人类社会高质量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带来了希望,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衷心拥护。他的世界格局正在发生一定的“U型”转向,而这一转向的关键是摆脱以往冷战思维和地缘政治阵营构成的国际政治格局。在此背景下,中国式的现代化进程是不可逆转的,因为它建立在对历史趋势和进程的科学认识之上。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成就中,马维看到了未来。李国强(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的现代化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是跨越一百年、代代相传的接力。理解中国现代化方式的内涵和意义,必须回到历史深处,探寻历史积累的重要经验。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不间断的人类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不间断的人类文明。迄今为止,这是唯一一个以国家形式存在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和绵绵不绝的遗产,为中华民族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奠定了长远的指引。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沃土,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要走一条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历史证明,中国的现代化方式是延续古代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传统的现代化;它是在中国土地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化,而不是照搬别国的现代化;它是文明更新的结果,而不是文明毁灭的产物。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历史经验:国家和国家不仅在社会制度、发展条件上会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既有外部因素、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也有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现代化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普遍适用的现代化标准。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必须走自己的道路,必须独立自主。主的品格;现代化是一个长期、复杂、艰难的历史过程,必须尊重客观规律,遵循自由自力更生;现代化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经济建设是关键,改革开放是必由之路;既不是割据僵化的老路,也不是换旗的斜路,在遵循主体性的同时,继续开辟了适合我国国情特点的现代化新境界。世界创新是发展中国家的必然选择。袁红英(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T中国式现代化着眼于人类社会共同发展,旨在为构建共同繁荣的全球现代化图景做出贡献。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文化渊源本质上是现代化一般规律与中国特殊国情的辩证统一。从世界进程来看,是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崩溃和超越;从中国的发展来看,这是传统文化的创造性重生;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它是古典智慧与现代价值观的深度融合。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中国作为文明国家的历史连续性,也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推动“二次结合”方面的理论转变。查尔斯·奥努奈朱(尼日利亚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五千年文明赋予了中国现代化风格e 深厚的遗产。新中国的建立是中华文明的伟大转折点。标志着中华民族继承和发展了历史传统和实践经验,并将这一传统和经验运用到不断战胜困难和障碍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国伟大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深刻认识中国国情和现实,凝聚民族意志和决心,以历史创举精神推动社会变革和国家发展。它对中国现代化的成败具有决定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