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英国与印度各领域合作的消息不断,包括建立互联创新中心、9所英国大学在印度开设分校等。这些行动是在英国首相斯塔默率领英国脱欧后“最大贸易代表团”访问印度之后进行的,确认英国正在加速今年5月达成的英印贸易协议。这是英国脱欧后摆脱欧盟束缚、建立全球自由贸易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政府乐观预测,到2040年,自由贸易协定将使英国GDP每年增加48亿英镑,创造超过60万个就业岗位。然而,英国和印度将在开放市场、签证政策、规则标准等问题上继续发生冲突,自贸协定的“账面利益”与对华“严拒”也存在反差。ISA 政策。反映出“全球化英国”战略与新兴经济体诉求的不匹配,以及回避自身现实障碍的战略困境。英国在经济需求和人才限制之间形成了自我克制。从协议文本来看,英国的短期利益很明显,那就是印度将逐步将英国威士忌和杜松子酒的进口关税从150%降低至40%,英国90%的进口商品将享受关税减免,其中85%将在10年内实现零关税。然而,英国深层的经济愿望不仅仅在于经贸领域,而是希望就数字服务达成一致,并向利润率超过大宗商品出口的印度数据流敞开大门。印度原本把“人才流动换取市场准入”作为谈判的关键内容。它不仅要求增加其工程师的签证配额,还提议千人每年都有厨师、瑜伽老师等的签证配额。然而斯塔默政府在移民政策上的严厉行为直接阻碍了这一目标的实现。印度在数据本地化和贸易等关键领域的合作意愿也大大削弱了这一势头。英国试图主宰数字经济规则的尝试总体上失败了。相比之下,在印度,很难平衡短期收益和当地风险。英印自由贸易协定对印度的经济价值是双面的。短期效益主要集中在农业和纺织业。印度95%以上的农产品和加工食品税目将享受零关税。预计未来三年英国农产品出口将增长20%以上。咖啡、香料等高端产品有望与欧洲国家竞争;逐步取消纺织品出口关税,放开纺织品准入欧洲市场。但从2004年以来印度与日本、东盟签署的自贸协定的效果来看,对印度贸易逆差的扩大和当地产业的赤字产生了负面影响。英国90%商品大幅减税,尤其是汽车零部件进口限制的放宽,也会严重影响印度相关产业的发展。 “全球化英国”战略旨在通过深化经贸合作,恢复英国在地缘政治和国际政策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为实现政策主导,英国将经贸合作与地缘渗透挂钩,与印度签署“英印2035愿景”,将合作从贸易拓展到防务、气候、教育等领域,并纳入所谓“印太战略”框架。力图将英印合作打造成“印太版TPP”政策的“试验场”es,从而加强其对新兴经济体政策主导力量的理解。但双方在气候标准、数据本地化、碳关税、劳工权利等方面存在重大分歧。为了推动贸易协定,英国撤回了对钢铁、化工等行业的碳排放要求,但这引发了国内批评。英国媒体称此举“与英国所宣传的气候领导力相冲突”。值得注意的是,英国国内政治经济压力进一步削弱了“全球英国”战略的实施效果。今年9月,伦敦爆发了11万人的大规模反移民示威活动。极右翼的英国改革党继续在移民问题上施压,使得斯塔默政府在签证政策上没有妥协的余地。印度媒体曝移民问题拖累英印关系中美关系的发展,暴露出英国国内政治与外交需求之间的尖锐矛盾。斯塔默的印度之行凸显了“全球化英国”的战略野心与英国自身能力之间的差距。在英国经济增长乏力、国际影响力下降的背景下,伦敦试图通过自由贸易协定成功打开印度市场、重建双边“特殊关系”,但受到国内政治的阻碍,在许多关键问题上难以做出让步。此外,印度作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对战略自由的需求尤为强烈。双方能否在短期内达成协议并实现正在发生的法律文本仍存在不确定性。展望未来,“全球化英国”战略能否打破现实的束缚,可能需要更深入的战略思考。 (作者是一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