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财经综合报道】全国组织药品集中采购信息化淘汰申报第十一批于2025年10月27日正式开标。本次集中采购涉及55个品种、400多家药企,涵盖抗感染、抗肿瘤、糖尿病等多个主要治疗领域。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次集中收购在政策上进行了重大优化。不再只追求最低价格中标,而是以“稳定临床、维护质量、避免串标、打击阻力”为主要原则,标志着国家药品集中采购进入了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率的新阶段。规则优化:引入“锚定价”和成本承诺,告别恶性竞价。此次集中采购的主要变化是价格政策的调整结冰。国家医保局明确,不再以最低报价作为差价调控的唯一参考,而是将引入新的“锚定”价格机制。价格确定为有效申报的上市公司平均“每股可比价格”的50%与最低“每股可比价格”之间的较高者。
这一机制有效防止个别企业报价过低,“绕行”其他正常报价的企业,引导企业合理竞争。同时,所有ku竞价活动均需做出不低于报价的费用。对于报价低于“锚定价”的企业,必须提交书面声明,详细说明其成本构成,包括制造成本、期间成本和销售收入等,积极回应社会对低价药品质量的担忧。竞争格局:热门品种将“泛滥”,一半企业将消失。尽管规则趋于合理,但一些市场规模较大、技术成熟的品种仍面临激烈的“淘汰竞争”。数据显示,竞购企业数量超过20家的品种有9个,而按照上市公司数量最多不超过10家的规定,这意味着这些品种中超过一半的企业不符合本次集中采购的资格。竞争最激烈的是二羟丙茶碱注射液,广泛用于治疗呼吸道疾病。 2024年国内院内市场规模将达到6.5亿元,此时已经吸引了48家企业参与竞标。其次是头孢唑肟注射液和法莫替丁注射液,投标企业数量分别达到41家和38家。两者年销售额稳定在近26亿分别为16.3亿元和16.3亿元。这些都是抗生素和消化系统领域的重磅产品。质量和供应:双管齐下,确保“在不降低质量的情况下降低价格”。在优化价格竞争的同时,中央此次收购对药品质量和供应安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在质量方面,医保局明确规定,上市许可持有人或委托招标的药品生产企业必须具有2年以上同品种制剂的生产经验,药品上市前必须通过药品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合规合规,从源头规避质量风险。在供应保障方面,本次集中收购首次为非上市企业带来了“复活”的机会。规则规定,如果某种药品的市场需求非常高,并且一家公司报价不再上市愿意接受上市药品的中标价格。那么,公司还有机会获胜。这一机制是为了保证临床常用药物的稳定供应,避免一些优质企业因过度竞价而被意外淘汰,影响到患者的用药。总之,通过规则改变,十一批国家药品采购引导药品市场从“价格战”转向“成本竞争”和“质量竞争”,为构建健康、更加可持续的药品供应生态系统奠定了基础。 (文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