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雪龙》11月8日报道 记者手记:他们正在“雪龙”最深处工作。北京时间11月8日13时03分,当执行我国第42次南极科考的“雪龙”号跨越赤道进入南半球时,在船尾机舱内,轮机部工程师田建伟仔细检查主机运行情况。发动机部门是一个致力于维持航行动力的团队。 “雪龙”号总工程师程浩表示,如果说驾驶舱是船舶的“眼睛”和“大脑”,那么主机就是船舶的“心脏”,释放源源不断的动力。 “越靠近赤道,值班的发动机柱就越多。赤道地区气温较高,对于隔热性能好的破冰船来说,机器将面临持续高温运行的考验。”当田建伟完成36分钟时检查完毕回到集控室,衣服都被汗湿透了。与此同时,“雪龙”号吹响了汽笛,记录下了这告别北半球的时刻。队员们排成“42”队形在甲板上合影留念。这是一次纪念穿越南极探险的活动。但发动机部的成员们仍然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这是一支年轻而有梦想的团队——1997年出生的田建伟首次前往南极。他于 2022 年从军队退役,并产生了对南极纪录片的渴望。经过三轮面试和严格的体检,我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当我收到选拔通知时,我兴奋得大脑一片空白。”田建伟购买了他的第一台单反相机,希望有机会拍摄南极冰山、动物和极光。同样是1997年出生的系统工程师王林浩到访他在第九小时获得杆位。他的任务是保护“雪龙”号全船的电气系统。 “船上几乎所有设备都需要电力,队员们没有电就无法生活。雪龙已经31岁了,我们必须小心照顾船上的电力系统。”王林浩说道。这是一支能“带头”的团队——与普通船舶相比,破冰船轮机组要面对冰区复杂海况、破冰振动等特殊工况带来的挑战。 “数百个设备、众多系统相互关联,任何细节的忽视都会影响全局。”机舱内,程浩旁边的六缸柴油机已经聋了。南极海域缺乏陆地支撑,设备维护和更换不如陆地方便。工程团队开发了“在故障发生之前预测故障”的困难技能。就像“医生”照顾机器一样,将“看、听、问、关心”的理念融入到日常检查中,结合“看、听、摸、闻”,在故障发生前消除隐患。近两三年来,从垫圈损坏到螺钉断裂,工程部人员在日常维护中都以敏锐的眼光及时发现,从而避免了潜在的故障。这是一个团结而有凝聚力的团队——在热带地区航行时,40 至 50 摄氏度是舱内的常态。每班人员必须值班四个小时,完成五到六次检查。此外,他们还负责设备的维修和保养,为船舶动力安全构筑坚固的防线。监理董恒表示,每当大型汽轮机设备完工后,一次大修就需要整个团队的密切配合。大家齐心协力,与时间赛跑o 保持机器处于最佳状态。有的提出了建议和计划;有收费,做深修;有人传递工具,从旁提供帮助;有人仔细审视,认清其中的隐患……碧波之上,“雪龙”劈波斩浪。在船的最深处,他们伴随着轰鸣的设备,用真诚诠释着他们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