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2025年10月21日第19页)渭水河畔,千年古都闪耀着新的时代之美。近年来,陕西省咸阳市全面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以西咸一体化发展为总牵引,在经济提升、人民生活改善等领域齐心协力,实现包容统一、全面振兴,为孤独交上了答案,留下了一段叙事。 时代的深度和温暖。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创新驱动产业高地建设,产业升级提速。咸阳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不断增强优势,补齐短板,努力实现新突破n 经济社会发展。电子显示、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等七大支柱产业持续增长,新型电子显示、半导体等16条重点产业链不断涌现,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年,全市经济总量突破3000亿元,年均增长6.5%。
项目建设势头强劲。咸阳把招商引资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引擎,不断优化机制、挖掘潜力、拓展路径、打造核心项目,实现质与量的双提升。牢固树立“项目第一”理念,“十四五”以来,实施市级重点项目1275个,完成投资4517.9亿元。与此同时,咸阳全面升级强化招商理念、路径和策略,强化领导引领“敲门招商”,积极谋划主题招商,深化科学业务协调和招商引资,扎实开展业务型招商引资。在此期间,中国银行作为咸阳市永寿、长武、旬邑、淳化四县定点帮扶单位,改变招商模式,为全国17个帮扶县与当地企业搭建了沟通桥梁。已成功吸引近30家企业入驻,促成36家企业达成合作目标,吸引投资超过10亿元。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咸阳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行市级领导负责制和定期出访机制。在 t同时,我们深入实施对外转型升级战略,积极培育和支持出口业务,与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合作关系,通过中欧班列“长安号”带动出口新增长。全市消费市场活力爆发,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突破1400亿元。咸阳着力打造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咸阳模式”,累计消费超过32亿元。同时,认真实施“数字商贸兴农”工程,全市电子商务服务覆盖率达到98.24%。民生福祉持续提升。咸阳的品质越来越有享受。咸阳将不断完善和完善人民群众基本经济保障体系着力加强普遍性、基础性、综合性民生建设。 2024年,咸阳市向困难群众发放补助救助资金共计8.7亿元,保障低保群众、特困群众的基本生活水平。中国银行连续四年为四个帮扶县全体农村居民购买“扶贫保险”,实际帮助近3000户贫困家庭。在老年衣着服务方面,咸阳重点建立县、镇、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出台《咸阳市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制定《咸阳市基本养老服务清单(2024年版)》,从物质救助、照料服务、照料保障、政策扶持等四个方面列出了27项服务项目。为老年人提供项目化、项目化服务。咸阳也注重孩子的成长。建有市、县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12个,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125个,覆盖全市。对开除学籍的流动留守儿童实行“一人一档”动态管理,利用福利彩票公益基金资助残疾家庭的大学新生,解决“入学难”问题。为推动咸阳市慈善事业规范有序发展,中国银行向咸阳市慈善基金捐赠近亿元,支持当地教育、土木工程发展。基础设施是民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为此,咸阳全面实施扩能、修路、修路等“六大重点工程”。d 完善和扩建农村公路,交通网络不断完善,持续促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克服生态治理困难,描绘绿水青山新画卷。绿水青山抵得上金银的价格。咸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大气治理方面,咸阳推动兴华集团搬迁,推广“无煤化”城市集中供热,公交车100%使用新能源。目前,全市共有环保B级及以上企业80家。截至2025年10月16日,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同比增加45天,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改善14.73%今年,PM2.5同比改善15.9%,空气质量各项评价指标均有所改善。水生态管理方面,完成渭河、泾河22座污水处理厂扩能改造和74个排污口溯源排查。目前,全市8条河流21个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在85.7%,潞河、清河(咸阳段)水质明显改善。在土地管理方面,咸阳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农业源、工业源、生活源“三源共治”的原则。污染田地、污染地块的安全使用率为100%。 “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282.8平方米。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已达100%。随着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咸阳这座千年古都正在绽放新的智慧。咸阳坚持把文化和旅游产业作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紧紧围绕建设“文化强市”和“世界旅游目的地”目标,深入挖掘区位、文化、生态等资源优势,打造文化旅游品牌。目前,咸阳已开放郑国渠头遗址片区,启动秦直岛遗址利用工程,强化汉唐帝陵保护专项行动。乾陵已成功创建5A级景区,茂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获批,人们期待已久的咸阳博物馆(新馆)也已开工建设。咸阳坚持抓项目以建设为动力,规划重要储备。精选文旅项目300余个,深化与文旅龙头企业合作,打造“秦时明月·梦回咸阳”秦文化城夜游、“大秦记”数字文旅等标志性项目,打造咸阳老街、福源巷、汇通夜市等一批IPS文旅新产品。农家旅游也有很多亮点。袁家村每年接待游客近千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12亿元;马尾驿、龙泉公社等乡村旅游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围绕复兴“西游”,咸阳全力推进袁家村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精心打造东庄水利枢纽风景区、秦直岛主题步道。通过“百镇百项目”咸阳还培育了渭城老糖酒、淳化荞麦等一批文化旅游微品牌,加快培育全域旅游新格局。为扩大影响力,咸阳转变宣传营销方式,推出“南有山,北咸阳水美”的简洁文化旅游口号。到2024年, 咸阳将成功举办7场大型音乐会和体育赛事。线上发布短视频200余条,观看量超过10亿次。城市知名度不断提升,全年接待游客将超过1亿人次。咸阳正在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努力谱写共同富裕的新篇章。咸阳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首要任务,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设农业强市的目标。薛加入中国银行,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强县富民,组织开展稳粮、产优果、扩菜、强畜的工作。农民收入增长位居全省前列。咸阳继续以粮食生产为主。面对今年干旱导致夏粮减产,多措并举实施“秋补夏”,在168万多公顷土地上推广秋粮高产综合技术。秋粮面积比去年增加12.55万公顷,进一步为减少粮食损失、增产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咸阳大力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全面实施“五农”三大重点行动苹果产业实施“品种培育、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建成高标准果园3.81万公顷,优质果园1.73万公顷。2025年,苹果“咸阳马兰红”品牌价值突破100亿元。新增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1家,总数达到217家。 泾阳县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工业企业,干县敦岗镇、旬邑县土桥成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基地。在休闲农业方面,咸阳加快实施精品项目,拓展农耕体验、旅游精选、特色乡村住宿、研究推广等新业态。三个路线,包括 兴坪迎春赏花游,北方天然氧吧养生生态体验游咸阳、勒万县休闲游被评选为全省精品旅游线路。咸阳深入推进农村和美地区建设,按照“四有”原则扎实推进示范建设工作,到2024年建成73个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积极推进厕所修缮,全市农村家庭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9.11%;全面落实收储、储运制度,夏收综合利用率98.07%,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富民强村成效显着,咸阳农村集体经济“百村整治行动”已实施,拨付统筹资金5600万元。组织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等项目248个发展集体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和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数百个村庄实施改善行动。各项惠民增收举措全面落实。 2025年上半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927元。 2021年以来,中国银行在4个定点县投入无偿资金4亿元以上,实施农业产业、基础设施、教育医疗、人民经济保障等领域近500个帮扶项目。累计投放信贷超过40亿元,采购帮扶地区农产品5亿元,有力支持咸阳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展望未来,咸阳最终制定了计划,胸怀雄心、勇往直前,一锤子,稳扎稳打、长远发展。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贡献咸阳力量,谱写陕西新篇章,争创西部地区典范。数据来源:中共咸阳市委宣传部中国银行